【7月8日】县投促局招商干部加强专业技能提升集训
| 招商动态 |2017-07-08
8日上午,为全面提升招商队伍能力素质,推动我县招商引资工作提质增效,对外宣传北川羌族的历史文化。举办招商干部集训中,邀请羌族传承人石椅羌寨母广元对我县羌族历史文化等方面作了介绍,北川民间艺术团进行羌族歌曲学唱。
母广元,国家级非遗北川“羌年”代表性传承人。
下午邀请县委宣传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王守蕾对新闻写作、摄影、宣传、信息等方面作了辅导。
县投促局全体人员,县驻外招商机构人员参会。
说到这里,小伙伴们要不要和我一起再深入了解一下北川的羌族文化呢?
北川羌族自治县,幅员面积3083平方公里,辖10镇13乡,是著名的“中国米黄大理石之乡”“中国大禹文化之乡”“中国羌绣之乡”。资源禀赋丰厚,区位优势明显,交通畅达四方。距绵阳中心城区25公里,绵阳机场38公里, 成都135公里。
羌族是中华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文化悠久,它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那么羌族发展到至今,羌族现在的文化和羌族历史上的文化有什么不用的地方呢?有哪些文化是完整的传承下来,哪些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改变了呢?下面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一、羌族历史文化
1、羌族语言文字
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载体,本身就是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资料中得知,羌语支语言是我国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内的一群语言,全部分布在我国境内,包括十二种现行语言和1种文献语言。
羌语支语言有明显的共同特点:语音方面复辅音丰富,单辅音声母有小舌塞音和擦音,塞擦音有四套,元音有长短、卷舌、鼻化,但很少有松紧,韵尾大体已丢失,声调的作用不大;语法方面,人称代词有格,量词与数词结合为数量型,但不如彝语支丰富,动词有人称、数、体、态、式、趋向等语法范畴,用前后缀方式表达,各语言表示相同语法意义的前后缀有明显起源上的共同性,形容词没有级的范畴,结构助词比藏语支语言丰富;词汇方面,有较多的汉语借词和藏语借词,各语言之间的同源词一般在20%左右,最多达30%。
羌族没有文字,在羌民族工艺品上见到的文字往往都是云南的东巴文字。羌族历史上曾经有过文字,早在远古的时期,羌人就曾有过文字创造。有些刻在后来的甲骨文和金文中还能找到,大体可以释读。至于后来遗失也有一段民间传说。相传那是的文字是记载在羊皮上,而懂文字的也仅限于祭师。
2、羌族服饰
绣满花朵的羌族服饰告诉我们羌族人民从古以来就爱美,家里的成员都穿着自己做的衣服,上面绣着形态各异的花朵,甚是美丽。羌族服饰上绣的羌绣是不得不提的。羌绣是我国传统手工艺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早在明清时期,羌绣已在羌族地区十分盛行。羌族刺绣工艺的针法,主要有挑绣、纳花绣、纤花绣、链子扣、扎花、提花、拼花、勾花和手绣等。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如人们日常所见的花草、飞鸟、游鱼、禽兽等。这些充满生物灵性的自然存在被创造成为色彩缤纷的花纹图案,多象征吉祥如意、憧憬未来的美好愿望。如“团花似锦”、“鱼水和谐”、“凤穿牡丹”等等。表现出羌民族粗犷豪放又不乏细腻的性格。
羌族刺绣主要用来装饰衣裙、鞋子、头帕、腰带、飘带、通带、背带、袖套、裤子、裤管、鞋帮、鞋垫、枕巾、手帕、衣边、衣袖口、香包等,从中折射出羌民族服饰文化的历史。稍作统计,我们就得知,用于羌族服饰的刺绣图案就有100多种,真是五彩缤纷。这些装点其美好生活愿望的刺绣工艺精湛,朴实严谨,布局巧妙合理、深浅适度,使审美形式与功能形式自然地结合起来:一是出于穿戴的美观,二是增加耐磨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羌绣凝聚了羌族人民对生活的祈祷和祝福,反映了他们超越现实的梦想,与他们的现实环境紧密相关。他们民族内心存在的感恩情节使得他们崇尚大自然,将自然绣于身上,这是他们的信仰。
羌族男子的服装一般是蓝布长衫,外套羊皮褂子,包青色头帕。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腰带和绑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织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欢在腰带上佩挂镶嵌着珊瑚的火镰和刀。
羌族妇女的服饰比较鲜艳,她们多穿蓝色或绿色的花边长衫,腰系绣花围裙和飘带,戴黑色头帕。女子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未婚少女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脚穿云云鞋。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
羌绣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产业,这种产业的发展也必将带动整个文化的发展。我们得知羌绣是以它的针法特点、色彩的鲜艳明亮、用的粗线而与众不同的。羌绣对羌族文化整体来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羌族舞蹈
羌族民间舞蹈大致可分为自娱性、祭祀性、礼俗性3种类型;但从活动的目的性看,许多形式都带有祭祀神灵,祈福攘灾的含义。主要形式有:“萨朗”“席步蹴”“羊皮鼓舞”“跳盔甲”“忍木那。耸瓦”等。舞蹈多是围着火塘和相互牵手进行的。羌族民间舞蹈多和民俗活动相结合,一般无乐器伴奏,舞者边歌边舞,或以呼喊声、踏地声协调表演。动作没有严格地规范,变化比较自由,形式古拙,风格质朴,生活气息浓郁。羌族民间舞蹈基本上是集体表演的形式,参加者人数不限,围着火塘或在院内围成圆圈进行。羌族长年生活在特定的高原环境,人们为适应山地环境所进行的劳动方式和行动往来的体态,逐渐升华为羌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羌舞美丽是因为这里的人们是听到羌族的音乐后自然而然的想要和着音乐跟着节拍翩翩起舞,正是这种由内而外产生的对舞蹈的热爱,进而对生活的热爱是感动我们的地方。在不同节日或礼俗活动中,有相应的舞蹈和歌曲,歌曲的名称即该段舞蹈的名称。舞蹈组合虽因曲而异,但基本动作多相同,一曲一舞,不断反复,跳完又换新曲,又会有不同的舞蹈动作,与音乐合二为一。所用的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这独具魅力的羌舞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羌族建筑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着名。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5、羌族历史
历史上的羌族分布遍及青藏高原,其重心在高原东部北部及其周边,包括黄土高原西北部和秦岭西段两侧。羌族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羌”原是古代汉人对居住在祖国西部的游牧部落的泛称,秦汉时期,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代羌族的活动中心,羌人中的冉駹部落则活跃在川西北岷江上游一带。在历史上曾处于强势地位。汉代以后,随着中央王朝和西藏地区两个权力中心的扩张,羌族的地域文化和人口逐渐萎缩。唐宋以后,则羌族多融入汉族或其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羌族中的若干分支由于战争、迁徙等种种条件和原因,逐渐发展、演变为一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而如今的其他民族大多由羌族而来,可以说是羌族的后代。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羌族大部分与其他民族融合,而至今仍存在的便包括了北川这边的一支。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